农村人居环境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事关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关系着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几年,随着各级各部门的常抓不懈和共同努力,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在整体上迈上了新的台阶,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但是,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的建立上,还有一些重点难点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农村人居环境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工作制度体系的建立问题。

首先,就目前对农村人居环境检查的标准来看,我们仍然存在用衡量城市的标准去衡量农村,缺乏一个当代社会农村审美标准。造成不少农村建设求新求大求整齐划一,丧失了多样性和地域性特色。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农村实际、不尊重农民现实需要的“一刀切”的做法。其次,农村人居环境的状况体现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产生活习惯,因此,农村环境整治的根源问题在改变农村群众数十年来甚至上百年形成的生产生活习惯和农村经济状况,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完善和发展。这就需要针对该项工作制定一套发展规划、工作制度和流程体系。

二是农作物秸秆大量闲置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环境问题。

随着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往作为农村地区主要燃料、饲料和肥料的农作物秸秆逐渐被闲置,大量堆积和随意丢弃带来的环境压力和火灾隐患日益严峻,更成为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据调研,一些村里集中存放点的秸秆堆积如山,一些村里汪塘被弃置的秸秆填平,有的农户直接将成车的秸秆倒入河流,有的秸秆燃烧对沿线的公路铁路造成极大地交通安全隐患…。目前大部分地方采取的秸秆禁烧、秸秆清理等措施只是从“堵”的角度进行控制,成为农村工作中的“消耗战”。一方面,蕴藏大量生物质能的农作物秸秆被弃置,成为诸多难点工作的问题根源。另一方面,农田土壤自然肥力退化严重,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的大量使用带来诸多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

三是各类养殖外排造成的多重污染问题。

养殖业作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其中本地区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的主要是养猪业和中等以上规模的鸡鸭养殖。养殖外排造成的环境污染涉及量大、面广,一般伴随土壤污染、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多个方面,是侵害农村人居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实际工作中发现,农村生猪散养户基本上不配备任何养殖外排处理设施,养殖污水直接排放到村内的排水沟渠;中等规模以上的养殖户即便配备沉淀池也做不到及时出清,养殖粪污外溢、随意压占土地、直排沟渠河湖等现象屡见不鲜,不仅严重破坏水体、土壤结构,还伴随着重金属污染。另外,产生的刺鼻气味等空气污染,更让周边群众有苦难言。

为此建议:

一,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制度流程和评价体系

一是要加快乡村审美研究,立足实际,放眼未来,历史经验和国外经验兼收并蓄,形成一套既符合农村实际又能助力农村发展,生态功能与生产生活功能并重的科学评价体系。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美学,保护乡土文化、保留传统风貌,让农村看得见发展、留得住乡愁。二是完善有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制度和流程,根据村情实行台账化管理,按档分级、分类管理,区分重点村庄、重点问题,避免摊大饼、撒芝麻式的推进方法。基础差的难点村庄,按月按季度分区分街道检查整治情况。三是村容村貌上以建代整,久久为功,以基础建设、绿化美化代替清理整治,拿出绣花功夫,日积月累,以时间换空间。

二、聚焦主要矛盾,实行源头治理

一是由政府主导,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鼓励电力企业、造纸企业等在满足生产要求的情况下更多的使用、收储秸秆;就地扶持、成立部分秸秆再加工企业,鼓励秸秆压块、秸秆颗粒燃料制作、秸秆饲料肥料生产等。二是宣传引导,改变农民随意丢弃、焚烧秸秆的习惯,培养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普及秸秆利用相关生产技术和知识,并配套资金支持,增强农民合理利用秸秆的内在动力。三是优化秸秆还田,增加相关农技推广,根据实际,从粉碎翻压还田、覆盖还田、堆沤还田等方法中,选取合理还田方法,优化秸秆还田机械功能设施,保证增产增收、节约成本,增加农民秸秆还田的积极性。

三、推动产业升级,破解发展难题

一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实行种养结合,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内部结构,增加技术、资金投入,将秸秆、养殖粪肥等再生资源转化投入到农业生产,推进农业生态系统闭环;降低整体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一体解决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二是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结合农村土地流转,试点推进养殖合作社建设,吸引养殖散户加入合作社,健全配套设施,促进养殖业集约化、规范化发展。三是扶持配套产业建设,培育有机肥生产企业,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逐步缩减传统化肥产业规模;提高饲料产品标准,鼓励秸秆饲料生产,严禁使用各种含重金属类添加剂。四是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打造各具特色的田园风光,发展宜居产业、康养产业,吸引本地在外人士回乡养老,用投资、消费带动农村发展。